从海勒斯壕南的站台到纳林川的铁轨尽头,深秋的鄂尔多斯高原上,一支应急小队的身影穿梭在铁路桥梁隧道间。这里是铁路装备准格尔分公司海勒斯壕南运用车间应急保障的“前沿阵地”。如今,一张精准详实的《应急救援线路图》在此诞生,背后是连续5天、73公里的徒步丈量与坚守付出。
深秋时节,寒意渐浓,为摸清管辖线路的应急“家底”,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精准调度、快速响应,应急小组兵分两路,开启了一场“徒步+车行”的全方位排查。一路队员驾驶车辆,重点核查沿线安全防护门的可达性,确保应急车辆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抵达关键点位,避免因路线受阻延误救援时机;另一路队员则身挎工具包、手持强光手电,顺线路步行,从海勒斯壕南站出发,途经四道柳、暖水,最终抵达纳林川,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铁轨、每一座桥梁、每一处隧道,不遗漏任何一个潜在风险点。

图为暖水站至纳林川站间的铁路线路
“应急路线准不准,直接关系到救援效率和人员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应急小组组长曹列彬的话语,道出了此次排查工作的核心意义。每天清晨9点,步行小队准时出发,直到傍晚6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一天9个多小时的行走,日均5万多步的路程,成为他们的常态。起初,面对70米高的铁路高架桥,队员们心里都犯了怵:一旁是呼啸而过的列车,一旁是悬空的护栏,寒风裹挟着尘土吹得脸庞干燥泛红,后背却因紧张和行走渗出冷汗,只能手扶围栏,一步一步缓慢挪动,同时还要仔细记录桥梁的长度参数、防护设施完好情况。遇到长达3.5公里的特大桥,更是需要近2个小时才能走完,长时间的行走让双腿酸痛难忍,队员们就相互搀扶着前进,身体疲惫的极限挑战,然而没有一人叫苦退缩。

图为纳林川特大铁路桥
隧道里的排查同样充满挑战。黑暗中,只有微弱的手电光指引方向,安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和心跳声,胆小的队员难免心生畏惧,但一想到肩上的安全责任,便立刻集中精神,用手电照亮隧道内壁、铁轨连接处,仔细排查裂缝、渗水等隐患,并不停在记录本上标注位置和问题。累了,就在线路安全地点短暂休息;渴了,就喝一口随身携带的凉水;饿了,就啃几口面包垫垫肚子。渐渐地,大家克服了恐惧,胆子越来越大,步伐也越来越坚定,排查效率也随之提升。
排查的过程虽艰辛,却也不乏温暖与美景。驻足停留间,黄土高原的独特风光尽收眼底: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纵横交错,河流在谷底静静流淌,农家小院里炊烟袅袅,大雁排着队飞向南方,层林尽染的树木与飞驰而过的火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动人的深秋画卷。这些美景,成为了队员们缓解疲惫的“良药”,也让这次艰苦的排查多了几分诗意。
五天时间里,排查小组累计走过73.09公里路程,途经7处隧道、51架大桥,精准记录下每一段线路的里程、每一座桥梁的位置、每一处隧道的长度,更摸清了前往不同事故地点的最佳行车路线、预计耗时以及周边医疗救援机构和最佳接入路线。基于这些一手数据,车间技术组加班加点,精心绘制出《应急救援线路图》和《应急资源示意图》,实现了“一图到底”的可视化精准指挥,让应急响应有了清晰的“导航”。

图为应急小组人员徒步通过隧道后在铁路桥上排查应急线路
目前,两张“应急地图”已正式投入使用,为行车事故救援、防洪防汛等调度指挥提供依据,成为车间应急指挥的“核心利器”。“应急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通过定期开展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已让应急管理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车间主任李世飞信心十足。
风拂铁轨,笛声嘹亮。在守护铁路运输安全的新征程上,应急小队以脚板丈量责任,用坚守与付出,为铁路运输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