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清晨七点,米脂县管家咀村65岁的李登年和老伴儿罗翠英吃过早饭,收拾好碗筷,锁上家门,沿着熟悉的村道往管家咀社区工厂走去——两口子要一起去“上班”了。
走进管家咀社区工厂,缝纫机的“嗒嗒”声响成一片。同村的几位妇女已经早早到了工位,每个人的缝纫机旁都堆着些“米脂黄小米”包装袋的半成品,见老两口进门,她们抬头打了个招呼,手上的活计却一刻不停。
李登年和罗翠英走到自己的工位,一个给小米包装袋穿提手,一个负责缝边,动作流畅,配合得十分默契。

图为村民在工厂加工小米包装袋
“我们老两口一天能做400多个布袋,差不多能挣两百块钱。”罗大娘一边踩缝纫机,一边笑着说,手指翻飞间,“米脂黄小米”包装袋在她指间迅速成型。“地里忙时就下地,闲时就过来上班,以前总愁年纪大找不到活干,现在走几步路就能上班,我很满足啦。”她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她格外珍惜。
丈夫前些年为了供孩子上学,在外地建筑工地打工,如今年纪大了,重体力活渐渐吃不消,只能回村种地。“原以为这辈子就只能种地了,没想到村里建起了工厂,我们这把年纪的人也能有个稳定收入。”李登年感慨道。
让两口子有了新奔头的管家咀社区工厂,是茄子视频 与米脂县政府联合重点扶持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近年来,神东煤炭派驻米脂县管家咀村的几任驻村书记接力探索乡村振兴之路。他们深入调研发现,榆林及周边地区能源企业较多,劳保用品需求也多,管家咀社区工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再加上纺织品类加工技术门槛低、上手快,管家咀村里留守的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农闲时无事可做,又无法外出务工,这份工作正适合他们。就这样,一座把就业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的社区工厂应运而生。

图为管家咀村社区工厂
2024年9月份,管家咀社区工厂正式落成,今年3月份,工厂正式投入运营。
“除了加工小米包装袋外,今年我们还新增了10台手套编织机和1条口罩生产线,前段时间接到了手套、口罩等劳保用品的订单,已经全部加工完成了。”工厂的技术指导马巧梅介绍道,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不仅拓宽了社区工厂的发展空间,也为村民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保障。
为了充分照顾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工厂创新实行弹性工作制。“工厂不规定大家的上班时间,计件取酬,让村民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让大家照顾家庭和增收两不误。”这一贴心的制度,让村民在务农和上班之间找到了平衡。如今,每天都有十几位村民前来上班。
社区工厂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经济收入。曾经闲置的劳动力被有效激活,村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规律,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傍晚时分,工厂里的缝纫机声暂时停歇,村民们三三两两走出厂房,谈论的不再只是家长里短,还有订单进度、工艺技巧。这种细微的变化,正悄然重塑着村庄的气质。

图为技术人员查看产品质量
李登年和罗翠英的日子,就像工厂里的缝纫机,不紧不慢,却稳稳当当转着。管家咀村的日子,也跟着这“嗒嗒”的缝纫机声,一点点变了样——村里的土路上,少了无所事事的人们,多了匆匆忙忙却满脸踏实的身影。
这些藏在日常里的改变,像缝纫机的线迹,细细密密,却悄悄织成了乡村振兴的扎实脚印。明天,当晨光再次洒向社区工厂时,缝纫机的“嗒嗒”声将继续响起,见证这个村庄的新变化。